科学研究

Scientific

相关链接

Links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电话:86-027-87543228

邮编:430074

地址:湖北省·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二楼

 

科研动态

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

发表时间:2017-06-06 发布者:新闻中心 张晓宇 浏览次数:

会场照片 (1) - 副本

2017年6月2日,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八号楼举行。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孝信院士主持,学术委员会委员雷清泉院士、王锡凡院士、潘垣院士、樊明武院士、程时杰院士、裴元吉教授、傅鹏教授、梁曦东教授、王成山教授等参加会议。我校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员参加了会议。委员会听取了2016年度实验室工作汇报和重要研究进展专题报告,就实验室研究课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,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。

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万青云为会议致欢迎辞。他对委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,指出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,有效推动和促进了我校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,对推动我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期望与会专家能够指出实验室在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,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。

电气学院院长文劲宇教授汇报了实验室2016年度的工作情况。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高电磁参数、复杂电磁结构装置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,研究方向包括理论研究、国民经济和国防装备等方面。新增了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,如李亮教授牵头的“脉冲强磁场先进实验技术研究及装置性能提升”项目,于克训教授团队的“带电粒子催化人工降雨雪新原理新技术及应用示范”项目,我校牵头、樊明武院士团队主要参与的“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研发”项目。在科研进展方面,“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”、“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型制造基础研究”等项目已经取得了创新性的科技成果,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工程和装备制造。在科技奖励和成果方面,2016年实验室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;发表学术论文370篇(其中SCI期刊论文199篇),获发明专利98项。实验室注重运行管理和平台建设,设立开放课题9项,举办了大型学术交流会议,以参观访问等形式向公共开放。2017年,实验室将按照“双一流”的要求,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,加强交叉创新研究,加强平台建设,努力将实验室打造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。

四位专家进行了重要研究进展专题汇报。李化作了“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技术”专题汇报,其团队已经研制出高储能密度电容器,成功替代了原有俄罗斯进口电容器,改变了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;梁琳介绍了实验室在半导体脉冲功率器件研究方面的进展,保持了硅基RSD的国内最高研制水平,并在国际范围内率先提出了碳化硅基RSD的研究,使我国拥有了该特种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制能力;丁永华作了“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的抑制与保护”专题汇报,展示了研究团队在破裂抑制和破裂保护方面的成果;袁召汇报展示了对新型机械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的研制成果,攻克了直流断路器在灭弧触发等方面的难题,已完成了160Kv样机研制。

与会委员就实验室研究课题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讨论。委员们非常关注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吸纳问题,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弃风弃光问题,建议考虑从电力规划角度寻找解决之道,通过调整负荷曲线协调负荷与风电的供需关系;提出了电容器高场强下击穿问题的改进意见;在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的同时,提出作为工科院系应该重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的工程化、应用化的转化,解决好科研项目“落地”问题;实验室在建设上应该更加具有国际视野,进一步开放实验室,举办国际高水平会议,提高国际影响力;关于“质子刀”项目,在由公司牵头、学院进行科研的项目中,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很重要;认识到先进电工材料的重要性,新材料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;针对可控核聚变介绍了新的解决方案,将托卡马克装置与仿星器相结合,对聚变反应进行约束。

文劲宇对与会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。他表示在今后的实验室建设中讲积极落实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,进行学科交叉和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,不断创新,努力在在电力器件、电力装备、加速器等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。